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 > 正文

从收养到培养:善满家园三十余载助残故事

来源:新华网 | 2023-05-30 09:37:41

新华社长春5月22日电(记者郎秋红、邵美琦、司晓帅)清晨的阳光洒在绿油油的蔬菜大棚里。一个20岁左右的大男孩正在大棚里摘菜,动作笨拙而认真。

“开心!”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开心兴奋地跑过来,将蔬菜交到来人手中,乐呵呵地说:“谢谢妈!”

被开心唤作妈妈的人叫胡艳苹,是吉林省长春市善满家园的创始人,开心是她收养的智障孩子之一。

胡艳苹的助残事业开始于1992年,当时17岁的她在火车站前摆地摊,总能看到流浪的智障孩子,她给他们饭吃、给他们水喝,找不到亲人的干脆带回了家。最多的时候,胡艳苹拥有一个100多人的“大家庭”。

为了更好地安置孩子们,胡艳苹回到农村买了一个院子,起名为善满家园。“几袋大米两天就没了,脏衣服洗不完。”更难的是,智障孩子常常闯祸。

每当胡艳苹疲惫不堪想要放弃时,就会想起自己因先天智障7个月就夭折的儿子。“儿子,你不再给妈妈爱你的机会,但是你给了妈妈爱更多和你一样孩子的机会。”

胡艳苹的善举得到了社会关注。2010年,在吉林省各级政府和民政、残联等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打造了善满家园智障人康复托养中心,善满家园实现了从个人收养到社会福利机构的转型。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家庭将他们的孩子送到这里。

\

5月12日,胡艳苹和学员在教室互动。新华社记者 司晓帅 摄

后来,胡艳苹接触到中国残联和国际劳工组织的“闭眼工程”,这让她意识到,不仅要让残障孩子吃饱穿暖,还应该培养他们自食其力、融入社会的能力,这样他们的父母百年之后才能真正“闭眼”。

善满家园从此走上康复、教育、培训、就业、托养的全链条融合发展模式,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胡艳苹一边开办培训班,教授残疾学员种植、手工、烘焙等技能,一边开办餐厅、煎饼厂、烘焙工坊,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残疾人于成坤经过培训后在手工坊就业,有了稳定收入后主动退出低保。残疾人武永峰顺利学会了烘焙技术,还当上了培训助教。“我家种地的种子都是我买的,我还能给妹妹零花钱。”武永峰说。

像开心这样的智障孩子虽然无法掌握太复杂的技能,但是学会了种树、摘菜等简单劳动。每次劳作完,开心都会对胡艳苹说,“谢谢妈”,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5月21日是中国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中国残联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新增城乡残疾人就业59.2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

在吉林,当地政府及残联不仅积极帮扶善满家园等助残机构,还积极帮助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满足残疾人多样性就业需求。长春市80多家爱心企业组成了善满家园志愿者协会,他们在善满家园的园区内建设养鱼池塘、蔬菜大棚等,为残疾学员们提供稳定的用工岗位。

\

5月12日,胡艳苹和学员在大棚里摘菜。新华社记者 司晓帅 摄

从收养到培养,30多年来,胡艳苹在助残路上一直在不断摸索前行。“残疾人就业能给他们带来价值感,让他们过更精彩的人生。”

位于长春市中心的善满烘焙,客流量不断,残疾员工与健全员工分工协作。“我们没有渲染残疾人企业背景,而是在产品选料和制作上格外用心。”胡艳苹说,他们不想靠人们的同情和爱心出售产品,而是要靠质量赢得顾客和市场。

善满煎饼的包装上有一封信,是开心和他的兄弟姐妹写的,“致关注我们的您……我们通过简单的劳动,最终实现独立工作、独立生活、融合社会,我们正在为此努力。”

https://gy.youth.cn/gywz/202305/t20230524_14539179.htm

(编辑:萧鼎 作者:AD)

分享到:
版权申明

凡本网注明“XXX(非公益之声)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人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