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 > 正文

医疗卫生领域“嘉年华”来啦!第十届医学家年会开幕

来源:消费日报网| 2025-01-13 14:44:54

1月9日,第十届医学家年会(2025)在北京盛大开幕。本次年会由医师报社主办,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支持,医师网、医TV、《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社、《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社协办。共计14位院士、100余位院管专家、300余位学科带头人、千余专家莅临本次盛会,共谋创新发展。

\

“十年前,希望的火种初燃,第一届医学家年会点亮探索之光。”《医师报》社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张艳萍表示,十年来,每一届年会都是一个坚实的脚印,见证着医学家们勇攀高峰的征程;每一次相聚,都是知识的交融、智慧的汇聚,也是对前辈的缅怀和对医学精神的致敬。

“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以“洞悉时代变革 迈进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共同开启第十届医学家年会的帷幕。”本次大会特邀主持人,全国政协常委、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院麻醉学系主任黄宇光教授号召广大医务人员:“一同推动医学巨轮滚滚向前,凝聚成一股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

\

除“ 荣誉时刻·致敬医界丰碑”“荣誉时刻·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系列荣誉颁发外,本届医学家年会还设置对话·院士篇、院管篇、学科篇、人文篇、产业篇,邀请行业领军人物医院、科室管理者分享真知灼见;致敬医界丰碑·医学大家故事,以故事分享,带领大家穿越历史长河,讲述老一辈医者的初心和使命。

领导致辞

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

十年年会,以“后起之秀”筑“群众基础”

\

作为《医师报》报名的题写者,韩启德院士对医学家年会和《医师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医学家年会举办十年来,内容丰富多彩,质量也在逐渐提高,每年评选出的“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系列荣誉大都是医学界的“后起之秀”,为动员更多力量参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成熟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025年,也是《医师报》18岁的‘成人礼’。 《医师报》长期坚守专业品质、精研内容服务,坚持为医师服务,依靠医师办报,是医师群体自己的报纸。最近《医师报》上榜中国知网“高学术影响力中国报纸”

致辞中,韩启德院士也谈及了他对于人工智能和临床医学间关系的深入思考,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我们应该热烈拥抱、热情支持、积极实践她,但也应重视她在信息偏差、算法偏见、算力受限、“黑箱”带来的责任归属、知识产权争议、隐私泄露和价值观偏离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坚持开放性预测,植入向善的基因。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医师报》总编辑董家鸿:

聚焦学科建设 为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对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求日益提升的时代。”董家鸿院士指出,特色学科建设作为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提升医院整体实力,形成独特的医疗服务品牌,推动医疗质量的快速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医师报》总编辑,董家鸿院士见证了这份“医师自己的报纸”,从2007年创刊以来,肩负“用科学影响健康”“共铸医学影响力”的使命,不断成长、发展的历程,他表示,本届医学家年会聚焦学科建设,凝聚了一股“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

“希望与会的各位同仁发挥智慧和经验,分享在学科建设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中所积累的经验,为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终身名誉会长 殷大奎

为中国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

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在科技不断进步和管理理念不断创新中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慢性病负担的加重以及新兴传染病的挑战,我们仍需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前行。

殷大奎说,作为《医师报》首任总编辑,他希望《医师报》继续以其独特视角和专业精神,记录医疗行业的每一步成长。犹记汶川地震 5 周年之际,在相关领导带领下,我们奔赴汶川现场,开展千人重走、千人倡议与千人研讨的重大活动。那是一场对生命的敬意之行,彰显出医者大爱与担当,也在《医师报》的发展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殷大奎表示:去年年底,在中国知网发布的《高学术影响力中国报纸评价报告》中,《医师报》上榜2024年度“高学术影响力中国报纸”,这是对《医师报》长期坚守专业品质、精研内容服务的肯定。当下,医疗卫生事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愿《医师报》持续为中国的百万医师提供更具深度、更富前瞻性的医学报道,为百万大众提供更具可读性、更富科学性的医学科普。也希望各位代表围绕本次会议主题,深入研讨,形成更多有益于中国医疗行业发展的箴言良策。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会长郑宏

医学家年会是医学界的喜事、盛事

\

“医学家年会是医学界的喜事、盛事,更是全体医药卫生工作者共享智慧、深化友谊、拓展合作的机会。”

郑宏表示,在“为人类健康服务”这条漫长而又光荣的路上,无论是医学大家,还是基层医务工作者,都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展现了大爱无疆,大医精诚的奉献精神。医生的专业技能与仁心情怀,为患者带去希望与光明,为社会注入和谐与力量。在追求医学科技进步的同时,必须不忘初心,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尊严,传递爱心与温暖。而这种人性中最朴素也最可贵的光辉,也是医学人文文化的核心价值。“在新的一年里,愿我们在建设健康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上,携手并肩、共创辉煌,为健康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丹

十年磨一剑 为人类健康事业注入新活力

\

“十年磨一剑”,回首过去的十年,我们共同见证了医学家年会的成长与辉煌。

王丹表示,十年来,医学家年会始终与医者同行,通过系列荣誉发布,树立行业标杆,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同时,通过分享医学大家的人文故事,传承医者仁心崇高精神,为医学事业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始终与大众同心,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公益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通过与各界的紧密合作,开展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公益项目,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的红利,充分体现了医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我们坚信,本届年会通过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必将激发出更多的创新火花,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卓信医学传媒集团总经理赵兵

见证中国医疗发展的蓬勃之势

\

《医师报》自创刊至今,18年来始终牢记“共铸医学影响力”的使命,如同一位忠实的记录者和积极的推动者,见证并展示深化医改进程中的每一个重大事件,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蓝图上,用笔墨描绘出医学界取得的丰硕成就。

赵兵介绍,医学家年会是《医师报》精心为医疗行业打造的品牌盛会,自2016年起,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每一届年会都是一次知识的交融、思想的碰撞、经验的传承、成就的展示,是共同为医疗事业发展添砖加瓦的见证。“今天,我们相聚第十届医学家年会,再一次真切地感受中国医疗发展的蓬勃之势——这是全体医务工作者齐心协力、拼搏奋进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医疗事业的生动体现。”

医学大家故事分享

师怀无限暖——怀念中国消化病学专家张学庸

分享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 樊代明

\

樊代明院士在会议中满含深情地缅怀了恩师——中国著名消化病专家张学庸教授,追溯了恩师在医学领域的斐然功绩与崇高品德,以及对自己人生和职业生涯的深刻影响。

樊院士在会上讲述道,张学庸教授是中国内镜技术发展历程中的关键开创者与推动者,其贡献不仅在于将这一技术引入国内,更在于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心脏支架安装手术,为中国消化病学与心血管病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樊院士回忆起 1978 年考研时,与恩师结缘的往昔岁月,张教授在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中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与专业精神,成为了他此后医学道路上的灯塔,照亮并指引着他在医学领域不断探索前行。

樊院士谈到,张教授不仅在医术上传道授业,更注重引导学生领悟医学的真谛与本质,这种理念深深地扎根于他的心中。如今,樊院士已然在医学领域建树颇丰,但他始终铭记恩师的教诲与精神,感慨恩师虽已远去,但其风骨与精神永存,始终激励着自己在医学之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为推动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不懈奋进,传承恩师未竟的医学事业,续写医学领域的华章,以回报恩师的培育之恩,更为了推动整个医学行业的进步与发展,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于医学的进步与关怀。

院士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

构建以临床为导向的医学创新体系刻不容缓

\

“医学成果转化已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呼吁逐步转变为医疗领域的行动自觉,而临床医生在医学创新过程的价值正在逐步验证和强化。”葛均波院士表示,临床医生和医疗机构成果转化不断取得新突破,要在临床医生成果转化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批模式和案例。

“面向未来,中国医学创新范式亟需变革,构建医产学研融合生态系统势在必行。”这也是葛均波院士在2015年推动创建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的初心。

“CCI创新学院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Biodesign的创新方法论,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围绕如何发现需求、验证需求、实现需求、打造产品等,设计出了一套CCI‘理论-demo-孵化’经典课程体系。”葛均波院士介绍,CCI创新学院通过9期培训,共累计培训人数达668人,培训人数不断增加,从以医生为主逐步到以医生、工程师、企业均匀配比,比例逐渐平均,覆盖面积不断扩大。

葛均波院士希望在新政策要求和创新环境下,逐步把点状CCI实践案例和服务凝练成系统性、体系性的价值输出,打造“临床+科研”“医学+工程”“临床+产业/资本”的医产学研融合的创新体系。

主旨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

让每个患儿成长为健康的成年人是我们的职责

\

在当前社会普遍面临生育意愿下降的背景下,胎儿的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众多研究表明,许多慢性病的根源可追溯至儿童期甚至胎儿期。

孙锟教授所带领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以小儿先心病的介入诊疗为切入点,研发出三维超声心动图、心脏虚拟内窥镜等创新技术,逐步实现小儿先心病临床诊疗由“单一”变“多元”、“开胸”变“微创”、“产后”变“产前”的多重转变。

孙锟教授强调,医生的目标不仅仅是手术成功,更重要的是让生病的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因此,团队在关注手术效果的同时,也注重患儿的康复和全面健康管理。这一理念贯穿了新华医院宫内儿科疾病的整个诊疗过程,也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宫内儿科学应运而生。

“未来,新华医院将继续致力于宫内儿科学的探索和创新,推动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新技术在宫内儿科学中的应用,为更多患儿带来希望。”孙锟教授希望,能有更多有志之士加入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和实践中来,共同为人类的未来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院长邢泉生

创新推动我国小儿心脏外科跨越式发展

\

“中国医生应打破‘新技术总是来自西方’的思维定式,勇于提出创新思路和方法。”邢泉生教授指出,自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小儿心脏外科经历了从起步、跟随到追赶、模仿,再到并跑乃至部分超越的发展历程,创新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邢泉生在小儿外科领域深耕多年,创新了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微创封堵手术、Ebstein畸形的解剖矫治手术、新生儿法洛四联症的一期根治术以及胎儿心脏病的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等多种治疗方法。他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心得和体会:“作为临床医生,面对新技术、新发现或新进展时,我们应迅速判断其与我们专业领域的相关性,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因为课题灵感往往在一瞬间闪现;对于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尚未明确的问题,我们应积极深入探讨其机制;临床研究和创新必须深深扎根于临床实践,即从临床问题出发,通过研究再回到临床应用,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委会原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孙宁玲教授

高血压达标中心建设 做好高血压防控最后一公里

\

《2009WHO全球健康风险——特定危险因素导致的全球死亡和疾病负担报告》指出,51%的脑血管病死亡、45%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与血压控制欠佳有关。孙宁玲教授强调,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高,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高血压的防控管理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为了应对高血压所造成的健康负担,做好高血压防控最后一公里,实现全面血压达标,国家积极开展高血压达标中心建设。

达标中心于2019年创办之初,即深入基层积极推动基层高血压规范化诊疗,经过5年的发展注册医院已破5700家。达标中心通过发表专家共识、更新中心标准、发布年度报告等行动,正在持续推动学术内涵及体系深化。

“高血压达标中心是在多个专业学会和专家的支持下,着眼于血压达标为目的的一个血压管理平台。”孙宁玲教授强调,达标中心按照国家卫健委分级诊疗的策略和健康中国2023年持续血压达标的要求,积极开展血压管理工作,现已成效初见且需继续完善。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 王振教授

创新型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

\

在过去的20年里,精神疾病患病率和疾病谱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往,人们往往将精神疾病与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严重疾病划等号。王振分析指出,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社会变迁的影响,由压力和应激引发的精神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

他进一步强调,当前临床治疗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药物起效慢、应答率不高、不良反应明显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这一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能够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并减少药物副作用。以舒肝解郁胶囊为例,在临床实践中,已有多种中成药显示出良好效果。

在精神专科医院中,临床科室的设置仍主要沿用传统治疗手段为框架。但王振所在的医院在探索中医服务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他们不仅在医院内部开展中西医协同的多学科模式,即中医神志病学科+X多学科协作模式,通过院内会诊及中药饮片等形式,确保中医服务覆盖所有临床科室;还积极寻求院际合作,共同推动中西医的融合发展。

此外,医院还致力于院系合作与医工结合,对药物进行验证或开发新的适应证,以更好地服务精神疾病患者。

展望未来,王振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神志病的学科建设思路:推动“医、防、康、教、研、产、管”协调发展,开展创新型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培养神志病中西医结合领军人才、学科骨干,打造具有高知名度和强引导力的领军人才;重视中医药研究与转化,多学科协同创新,打造神志病研究与学术平台。

麻醉时刻

老年麻醉安全不可“单打独斗”

\

“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天龙教授就中国老年麻醉的发展进行了专题演讲。他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群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对于需要接受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来说,麻醉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全国122家医院中,老年麻醉占比达到了27%,然而围术期死亡率却比成年人高出3到5倍。王天龙表示,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必须建立一个多学科整合医疗模式。“我们不能单打独斗,而是要携手神经内科、心脏科、呼吸科等多个科室共同作战。”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还能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此外,他还介绍了由宣武医院牵头成立的国家老年麻醉联盟(NAGA),该联盟已联合210家医院,致力于推动老年麻醉技术进步和服务质量提升。

“我们要一起努力,让每一位老年患者都能享受到安全有效的麻醉服务。”王天龙表示,随着健康管理理念的普及,我们将继续努力,使中国的老年麻醉医学水平站在世界前列。

转化医学 解决舒适医疗“卡脖子”问题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朱涛教授向与会者展示了该中心在麻醉学科转化医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讲解了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并最终将成果回馈于临床应用的全过程。

“我们的目标是改善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朱涛强调,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致力于将最新的科研突破转化为实际的医疗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作为国内麻醉诊疗需求最多的机构之一,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每年处理逾40万例次的无痛诊疗案例,增长率超过10%。然而,中国的麻醉覆盖水平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这促使团队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来提升患者的安全性和康复质量。

“我们正在努力解决一些‘卡脖子’的问题,比如如何为复杂危重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麻醉管理。”他提到,团队已经成功研制出了连续无创可视化监测技术和装备,如贴敷式的超声,实时观察心脏的收缩功能以及容量负荷,极大地提高了手术期间的安全性。

麻醉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与转化

\

“麻醉时刻”主持人,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麻醉科手术部疼痛科主任姚兰教授表示,麻醉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与转化,而真正有效的转化一定是对手术麻醉患者和有舒适化医疗需求的患者转归有价值,助力手术患者更加顺利回归正常生活。她强调,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以及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麻醉学科同时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如何确保老年患者的手术麻醉安全,提高围术期麻醉管理的质量,从麻醉学界而言,更多基层医院需要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期待未来医学界共同推动麻醉学科的发展,为患者提供安全麻醉、精准麻醉、价值麻醉,为手术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

圆桌对话·院士篇

科学精神如何指导人才培养与成长

\

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培养优秀的人才能够为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创新动力,而学科的发展又能够反哺人才培养,使其更加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而在人才培养得过程中,科学精神至关重要。

圆桌对话·院士篇,在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梁万年的主持下,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就“科学精神如何指导人才培养与成长”展开深入探讨。

圆桌对话·院管篇

新质生产力 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

而今,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变化,医疗健康行业亦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挑战。公立医院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积极拥抱新技术、新理念,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推动发展方式的创新变革,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诊疗效率,提高医疗质量,让患者享受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圆桌对话·院管篇,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院长沈兵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主任周山、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王宁利、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赵增仁、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李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党委书记张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副院长尹大龙、德阳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麦刚、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白茫茫围绕“新质生产力,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展开深入探讨。

对话·学科篇

精耕高水平专科 开创医院发展新局面

2024年上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办法(试行)》,这意味着继全国公立医院绩效“国考”后,聚焦临床专科的“单科评价”也正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

圆桌对话·学科篇,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赵任的主持下,深圳宝安空海医院副院长闫勇、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佘军军、北京市急救中心主任贾大成,北京潞河医院院长吴英锋、浙江省中医院党委书记何强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何建国,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院长陈燕铭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石洪成,西安市第一医院院长张红兵、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敏、湖南省肝胆医院副院长尹新民教授围绕“精耕高水平专科,开创医院发展新局面”议题展开探讨。

对话·人文篇

建设“人文医院” 彰显医学温度

\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治疗疾病本身,而是更加注重整个就医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这就要求医疗机构不仅要具备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更需要拥有高水平的人文关怀能力,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加强人文医院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乎着医院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还直接反映了机构的整体形象及其社会责任感。

圆桌对话·人文篇,在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原书记、院长任龙喜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牟巨伟、厦门市第五医院院长黄继义、苏州市立医院院长陈彦、通用技术宝石花医疗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院长武艳梅、永州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江拥军、江西省儿童医院副院长傅睿围绕人文医院建设的思考与举措展开探讨。

对话·产业篇

医学和产业创新提升新质生产力

\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促使生产力发生质的跃升的一种新型生产力形态,医学和医药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圆桌对话·产业篇,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林进教授的主持下,华润三九专业品牌零售总经理徐登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减重代谢外科韩晓东教授、扬子江药业集团化药市场部负责人蓝勇、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学分会副会长林哲安、宜昌人福药业战略发展部部长宋玉、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生物创新药研究分院-生物新药发现所高级所长张正平、烟台东诚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志刚、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上市后医学负责人金颖、多美康(北京)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志栋、长春市健康教育中心科长徐力畅谈如何在医学和产业创新方面提升新质生产力。

\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全国地铁主题公益巡展活动启动仪式

\

《医师报》社与中国抗癌协会“医院品牌专科建设专项”启动仪式

\

基层肿瘤防治能力提升专项·结直肠癌防治行动启动《医师报》社与《中国中医药报》社战略合作签约

\

\

《医师报》社与四川省生物信息学会合作签约仪式

\

“璀璨心身中西说抑郁”启动仪式

\

《医师报》急诊专栏启动仪式

\

\

\

第三届“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优秀范例”结果公布

\

\

2025年《医师报》理事会单位获颁证书

https://www.zhonghongwang.com/show-140-368653-1.html

(编辑:萧鼎 作者:陈莫楠)

分享到:
版权申明

凡本网注明“XXX(非公益之声)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人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