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校 > 正文

杭师大“老幼同行与STAR”团队深入杭州三社区,探寻代际共生新路径

来源:中国网| 2025-04-08 09:38:35

在老龄化与少子化交织的时代命题下,如何激活城市低效边角空间、破解代际隔离难题,成为超大城市治理的关键命题。

近日,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老幼同行与STAR”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杭州市临平区蓝庭社区、余杭区朱庙社区与景腾社区,以“金角银边”空间效能转化为研究视角,探索出一条代际共生、社会资本增值的创新路径。这一实践成果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杭州样本”,受到广泛关注。

一、空间赋能:低效边角空间的“效能革命”

实践团队通过“微更新”引导社区激活沉睡空间,打造复合型民生场域。如在蓝庭社区,将闲置商业配套改造为集老年食堂、智能服务终端、代际共享书架于一体的复合空间。数据显示,智能一体机已服务老人2300余人次,“代际共享书架”月均流通150册,成为老幼互动的天然场景。

在朱庙社区利用楼栋转角空间打造“记忆花园”,嵌入垂直绿化与社区记忆装置,老年手工区与儿童游乐区采用“共享前厅”设计,促进自然发生的代际交流。

在景腾社区将地下停车场边角改造为“童伴工坊”,设置玩具银行与数字学习区,老人通过闲置物品兑换积分换取儿童手工课材料,形成资源循环体系。

“空间更新不是简单的物理改造,而是关系重构的过程。”团队指导教师指出,通过功能叠加与场景设计,社区正将边角空间转化为社会资本积累的催化剂。

\

图1:朱庙社区老年食堂

二、代际共生:从“物理相邻”到“情感相融”的场域实验

调研显示,三个社区通过空间设计触发代际互动。如蓝庭社区老年学堂开放日吸引儿童旁听书法、国画课程,课后共同完成“代际作品”,累计参与人次超300人。朱庙社区社区学院举办“银发童伴计划”,老人教授传统手工艺,儿童分享数字技能,形成双向赋能的互动模式。景腾社区暑期夏令营设置“祖辈故事会”环节,老人通过讲述历史记忆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同时缓解隔代照护压力。

“孩子们教我用手机发视频,我和他们讲粮票的故事,这堵‘代际墙’早就拆了!”朱庙社区75岁的王奶奶感慨道,空间设计让邻里关系更加紧密。

\

图2:蓝庭社区老年学堂课程表

三、实践成效:从空间更新到社会更新的基层样本

调研数据显示,经过半年的实践探索,三个社区实现了显著的代际互动成效。

具体表现为,互动频率提升,代际活动参与率从12%提升至43%,老人与儿童的日常互动频率增加2.8倍。满意程度提高,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从68%提升至92%,特别是对智能设施的接受度提升了41个百分点。社会资本积累,社区志愿者人数增长30%,形成了“低龄助高龄”“儿童助老人”的互助网络。

“空间是硬件,关系才是软件。”团队负责人表示,正在探索“空间—活动—机制”三位一体的设计,推动代际互动从场景化走向常态化。

\

图3:“老幼同行与STAR”团队部分成员合照

蓝庭、朱庙与景腾社区的实践表明,“金角银边”空间的意义不在于面积大小,而在于其激发关系、积累社会资本的潜力。该实践突破了传统“功能分区”逻辑,以“关系建构”为核心,为城市微更新提供了新思路。通过精细化更新,将“边角料”转化为“聚宝盆”,让老幼群体共享城市发展红利。其中的“共享前厅”“时间银行”“玩具银行”等创新机制,也为其他城市社区提供了操作性强的实践范式。

当空间可供性与代际需求精准匹配,老幼共融的城市社区愿景便有了可触摸的未来。此类基层探索应被考虑纳入城市更新政策体系,推动更多社区实现“朝夕美好”的民生愿景。(供稿人:杭州师范大学“老幼同行与STAR”实践团队)

https://cnews.chinadaily.com.cn/a/202504/07/WS67f39506a310e29a7c4a7f4e.html

(编辑:萧鼎 作者:张念茹)

分享到:
版权申明

凡本网注明“XXX(非公益之声)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高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