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活动 > 正文

执着与向往: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 9958爱心专家杨学勇专访

来源:网络| 2022-05-12 17:37:17

“17ml与15ml的区别对于我们成人可能没有什么,但对于‘小豆豆’来说它就是很重要的。”

“我再次强调一下,无论医生做了怎样的决定都应该及时告知护士。”

开完晨会,在CCU病房里杨学勇站在一个小婴儿的病床前和团队详细了解着病例的情况。

在小婴儿咿咿呀呀的哭声中,在滴滴答答的监测仪器声响里,伴随着来往嘈杂的交接递送,杨学勇开始了一天的查房。

去年7月来到京都,他还在努力让一切更有秩序。

01

一台手术 一场际遇

1994年大学毕业,杨学勇被分配在山西儿童医院工作。在心脏外科一待就是十几年。

2001年的一场手术彻底改写了杨学勇的人生。一个7个多月大的宝宝被确诊为严重的法洛氏四联症,孩子反复缺氧发作,命悬一线,长途转运至北京又极其危险。所有医护人员都束手无策,觉得孩子救治无望了!

但孩子父母中年得子,救治的愿望极其强烈。心外科主任建议请北京的刘迎龙主任来试试,刘主任是当时全国一流的先心病专家。刘主任到来,针对孩子的情况做了仔细分析后,他得出结论,这个手术是可以进行的。

手术非常成功,孩子也奇迹般地获救了。这让围观手术的杨学勇倍感震撼。

\

| 正在等待手术的杨学勇 |

这场手术激发了杨学勇继续学习的动力。在和刘主任表达了想去他那里学习的愿望后,杨学勇向医院打了报告,2002年杨学勇顺利来到阜外医院进修,这一年他几乎天天待在医院。这一年他学到了很多,但他也感觉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从北京回来杨学勇决心考刘教授的研究生。“那年我已经34岁!当时我问爱人,愿不愿意再陪我奋斗一次。爱人看我那么期待,同意了。她信任我!”

在准备博士考试期间,杨学勇保持了这样的模式:早上六点起来先学习一个小时,七点准备去上班,下班之后学习到晚上12点。那时候考博的报录比是7:1,与他竞争的是二十多岁的应届直读硕士。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人竞争无论在精力,体力各方面都差很多。但怀着“要不不读,要读就读最好的”决心,杨学勇坚持了下来。第二年他顺利考上了博士。

那年冬天下着大雪,对于36岁的杨学勇来说,压力太多!作为山西省儿童医院的骨干力量,领导自然不愿意他跳槽,这就需要克服原单位的阻力;而一旦踏出北上求学的这一步,更意味着要放弃山西“有房有车”的安逸生活,带着爱人和才八岁的儿子,在人地生疏的北京面对所有的未知。但杨学勇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读博士期间是杨学勇学习最艰苦的一个时期。那时候他要学习很多东西:英语、计算机、文献……有时候写一篇综述要看接近一百篇外文文献,一篇文献大概6-10页的A4篇幅,一篇综述下来就大概得看六七百页的参考文献。受限于英语水平,专业词汇的积累不足,在开始看一篇文章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随着累积,杨学勇的阅读速度慢慢快了起来。博士三年,毕业时正值阜外医院医院变更,杨学勇没留下来。之后他在八一儿童医院读了封志纯院长的博士后。

\

| 杨学勇在早间晨会 |

和病人一样,遇到不同的医生他的人生轨迹是完全不一样的,杨学勇与刘迎龙主任的相遇完全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刘主任如同我人生的指明灯,我是朝着他的方向去努力的,可能我永远也达不到他的境界。但是我从山西小医院的小大夫到现在这个水平,一步步往前走,指路明灯很重要。和刘主任的相遇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际遇。”从昔阳大寨的小村庄到阳泉,到太原,再考博士到北京杨学勇一步一步艰难地努力着,“这条路只能回头看,再从头往回走,想想就觉得挺困难的。”回忆至此杨学勇感慨道。

02

安贞十年

2011年十月,博士后毕业,杨学勇跟随刘迎龙教授的脚步来到了安贞医院。从那时他一直在安贞医院工作,直到2021年7月。

58岁从阜外到安贞,为了方便患儿看病,他开放挂号渠道。每天六点起床,六点半到医院开始看病,直到八点交接班,开始手术。“手术不结束他是不会离开的,然后回家,第二天继续这样”,在老师刘迎龙身上杨学勇看到了他对医学的热情和精益求精,这种“大医生”的品质一直影响着他。

从山西来,阜外进修一年,读博三年,但杨学勇仍然感觉到了很大的临床差距。从那时起,杨学勇几乎天天泡在病房里:“我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就加班加点干。别人一天干两个小时,我就干四个小时,别人五点下班走我加班到十点,天天如此”。

\

| 杨学勇正在手术 |

手术日,在病人被推进手术间后,杨学勇也会走进手术室。他习惯于在手术长廊里走一走,思考病人的情况,上手术时他会把手机关机,其他事情一概不想。在安贞,一个手术间一般要做到三台手术,高峰期要做到四台,晚上9点10点下台是常有的事。下了手术,他会去看看当天手术的病人,有问题的需要去处理,没有问题就去了解第二天手术的病人情况,安排好第二天手术的病人。回去睡觉,一般得十一点了。

在那些岁月里,杨学勇周一到周五是门诊、手术,周六则去监护室值夜班。护士会调侃他为“千年老六”,因为他们知道杨主任每个周六必然过来值班。当时的监护室有32张病床,病人很多。周六下午四点交接班,值班医生有两个,接续照顾病人,到第二天早上8点下班,晚上几乎不能睡觉。为了能照顾好病人,杨学勇会在周六下午睡一觉,周日下班后继续补觉。周一则开始了新的循环,要不去手术,要不去门诊,如此往复。在来到京都的前一年杨学勇有52个周末都在值班。

安贞医院实行组长负责制,上面是主任下面是组长,组长负责管理一组的医生大夫,以组来考评。十年间,考评中无论是手术数量、质量,病人的花费,还是申请基金等各方面的情况,综合测评下来杨学勇的成绩都并列前茅。“从一个低的起点,和北医协和毕业的学生竞争。基础不如他们,但我拼的是体力是时间是热情。我想当最好的大夫当时就这种想法”杨学勇这样说。

03

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其实病人的痛苦一半来自疾病一半来自焦虑,患者是希望医生能了解他们,倾听他们,缓解他们的焦虑。”当医生的时间越长杨学勇越觉得调整孩子的心态对于治疗过程是很有帮助的。他也看到亲人陪侍对于孩子的恢复起了很大作用。来到北京京都儿童医院,杨学勇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改变阜外和安贞等大医院的一些惯例。

在杨学勇的观察里:很多孩子做完手术他们也并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手术,他们最大的痛苦可能并不是来自于手术,而是离开父母,身上插了很多管子,他们常常不知道你为什么把自己放在医院,孩子是很焦虑的。

\

| CCU里,杨学勇在和助手讨论病例 |

一些大医院,是不要求家长来陪护的,孩子们只能由护工来照看,在杨学勇看来无论护工还是医护人员他们的责任心是无法和家长来比较的。护工主要是不要让孩子受到伤害,家长则会尽量把事情干好。当告知家长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会不折不扣200%的完成。在家长的陪侍下孩子的恢复会明显的比护工照料下快的多,而且会很明显缩短孩子焦虑与家长焦虑的时间。

多年的工作经验,杨学勇发现很多孩子做完手术后性格变得内向而沉默寡言。来到京都儿童医院后他积极改变这个状况,当面对无菌要求这个挑战时,在克利夫兰,在德国,在中国台湾荣军医院的学习经历让他知道,家长陪护同时避免感染可能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人一生当中没有几次做手术时间,你们觉得孩子不懂,但孩子从两三岁开始都会有强烈的心理反应,这种只不过大家没有关注而已。”作为医生,杨学勇觉得自己有义务做这件事情,很多时候在治疗后期他会给孩子拿些糖和水果,试图建立和孩子的关系,消除他们对医生的恐惧。

在杨学勇看来当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来自患儿的获救,因为你的付出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北京京都儿童医院是一个民营医院,名气并没有那么大,心脏手术开展了仅仅三四年的时间,但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在这里80%都是重病人,别的医院不太愿意要的,或治疗以后怕效果不好怕引起纠纷的,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心理上都比较有压力的,都会到处咨询,找到刘迎龙教授或者杨学勇这里来做手术。

在病友间有着这样的流传:“如果你做抉择很困难的话,问问杨主任,看看有没有治疗希望,有希望就继续花钱治疗,没有希望也就到顶头地方了”。一位来自山西的病友在这样的建议下来到了京都儿童医院,在做了详细检查后发现孩子合并头部问题,尿道下裂,气管分裂异常……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之后,杨学勇团队给孩子做了手术,手术非常成功。

\

| 杨学勇与患儿家庭 |

在儿科工作并不像成人那样,患儿的情况常常需要医生来揣摩,判断孩子是什么状况,并给予相应的治疗,这无疑增加很多难度。杨学勇特别感激患儿家属的信任:“患者来到北京,旁边就是阜外医院,安贞医院,选择京都,这纯粹都是信任”。在面对患儿家属的红包时,杨学勇是拒绝的,能不收尽量不收,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他会先收着,交给护士长保存起来,在孩子出了监护室的时候他会将红包交还给家属:“他们来到这个地方,其实是把命交给你来处理,这就是我在这里的原则”。

“成为医者成就感可能是更重要的一部分,选择儿科虽然经济上会差一些,生活会拮据一点,小孩儿的哭闹会烦心一些。时间长了就会是不一样的感受,我们觉得听到小孩儿的哭声和燕语莺声一样特别好听。”

为了方便病人,杨学勇开启了周六门诊,他知道很多家属周中是有工作的,“我会努力去做,但能做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

///

关于公益杨学勇有自己的看法:

道理就如同高血压治疗,如果在刚开始发现的时候,吃上药或者加强锻炼是可以痊愈的。但是在后期如果出现脑卒中,冠心病才进行治疗它的作用是有限的。

做公益也是一样,一方面是直接帮助他们;另一方面是给予他们信息,告诉他们这些病需要在什么时候治疗,找到什么医院,找到什么医生,给他们指条明路,用我们专业的知识帮助他们选择时机我觉得是更大的帮助。

“我们希望能给他科学的指导,让他们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去进行治疗。”

尾声

“我希望给这个社会给家长带来的一些信心,也是给我自己的一种信心,就如同每个人看到的这个世界是不太一样的,永远都不太一样的,我希望多看一眼阳光的地方。”

或许正是这样的视角,让杨学勇坚持了下来。无论是对于老师刘迎龙的崇拜,对于医学的热情,让他有力量穿越生活的琐碎,穿越现实的差距,穿越不可能的挑战。

(文中视频与图片均已获授权,严禁转载)

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特邀记者 冀博

(编辑:贺梦醒 )

分享到:
版权申明

凡本网注明“XXX(非公益之声)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