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志愿服务 > 正文

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2全球“专业志愿服务周”北京主题活动举行

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2022-11-01 14:55:23

10月30日,以“科技向善·志愿创变”为主题的2022全球专业志愿服务周(Pro Bono Week,简称PBW)北京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通过主旨演讲、报告发布、案例分享、专家对话、主题论坛和联合倡议等展示专业志愿服务,提升社会对专业志愿服务的认知,进而达成共识并联合行动,协同共创应对志愿服务领域的技术鸿沟,推动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活动由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下称“博能基金会”)、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主办。

专业志愿服务ProBono是指由专业人士无偿为社会提供的公益性专业服务。为了推动更多专业人士参与ProBono运动,全球专业志愿服务联盟(Global Pro Bono Network,简称GPBN)于2012年10月发起了“全球专业志愿服务周”(PBW)活动。每年10月的最后一周全球成员共同举办庆祝活动和其它专业志愿服务相关活动。

\

今年是专业志愿服务周(PBW)第十年。十年来,专业志愿服务周(PBW)在中国凝聚了100+的专家志愿者、研发了50+的专业志愿服务课程、孵化了500+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培育了1000+的专业志愿服务领袖,设计了数千个专业志愿服务项目,打造了一套中国特色的专业志愿服务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这为专业志愿服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在致辞中表示,专业志愿服务更上一层楼,一定要发挥科技的力量,科技能够助力专业志愿服务大规模的、低成本的、高效率的开展。他同时强调,不但各专业志愿服务机构要联合起来,还要与广大的志愿者联合起来,联合起来才能办大事。

\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秘书长邹学银表示,为志愿服务注入科技元素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体现。他认为,志愿服务组织的规范化和志愿服务的标准化非常重要,但需要多方共建的研究和行动平台,多元主体参与才能构成体系,从而打造志愿服务的系统化、标准化和专业化。

《慈善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团分享了近日发布的《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的特点。她指出,自2009 年出版以来,《慈善蓝皮书》已经连续出版14年14本报告。经过逾十年的积累,它已成为社会各界及海内外人士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历程与特点的重点参考资料,具有志存高远、理念清晰、数据完整、点面结合、推动实践等五大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历史影像。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CANGO)项目部主任朱肖怡,北京社服领域基金会第二联合党委副书记、北京潮商会秘书长李庆也分别为专业志愿服务周(PBW)开幕致辞,表示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协力推进专业志愿服务的发展,把专业志愿服务做得更高、更强。

\

中国专业志愿服务发展 Pro Bono in China——GPBN理事、博能基金会创始理事长彭艳在以“专业志愿的创变影响力如何掷地有声”为题的主旨演讲中,介绍了专业志愿服务的缘起和含义,追溯专业志愿服务在中国12年的发展历程,进一步阐释了专业志愿服务内涵,勾勒了“1系统,1品牌,1群人”的专业志愿服务发展新蓝图。她认为,专业志愿服务要掷地有声,有效实现志愿创变,需要强强联合,共同搭建规模化、规范化的基础设施。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近年来围绕系统、品牌和人才,率先做了一些基础工作,抛砖引玉,希望能与企业和政府相关机构携手共建。

对于如何进行专业志愿服务?彭艳认为可以自问三个问题:“我最在乎的社会问题是什么?我最能做什么? 我的行动从哪里切人?有了这三个问题,你就会有动力去寻找,你总能找到需要的岗位。”

\

活动上,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朱晓红代表中国志愿服务指数测量课题组对《慈善蓝皮书(2022):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指数报告》进行了解读。她指出,2021年志愿服务发展指数达到了26.41,2021年度志愿者总量约2.7亿,比2020年增长了16.67%;志愿服务参与率7.71%,比2020年增加了1.71个百分点,体现出我国志愿精神的高涨。2021年,志愿服务时间达42.07亿小时,人均38.62小时,2021年志愿服务贡献价值1954亿元,十年间增长超3倍,志愿者已经成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生力军。志愿者服务日益呈现形式网络化、社群化态势。

朱晓红同时指出,中国志愿服务发展也面临着志愿者供给大于志愿服务岗位开发与保障,志愿服务经费保障不足,志愿服务组织专业能力和运营能力不足,志愿服务多头管理,存在行政化、 利益化、异化和违规现象,缺少行业综合治理与分工协作等挑战。

\

山东大学教授韩自强线上发布了《2022年i will安心行动研究报告》,以抗击疫情在线专业志愿服务为例,围绕i will安心行动的服务使命和工作内容,探讨了灵活应急共同体的建构和志愿者长期留存意愿的培育问题。

韩自强建议,有必要加强i will中台建设,建立志愿者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并定期与其中的志愿者进行沟通,提供培训和参与机会,从而形成稳定的、长期的、专业的志愿者队伍,这样才能实现“平战结合”以及“召之即来,来之能用”,并可通过这批稳定的志愿者传承经验、知识和志愿精神。同时需要给志愿者赋能,在知识技能、社交渠道、声誉认可等方面给予其能力提升,实现志愿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价值感的统一。

活动还邀请了6位不同领域的志愿服务组织分享了专业志愿服务的实践成果。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副会长林永和以社会心理服务为内容的政社协作的专业志愿“北京模式”;中国营养学会副秘书长刘培培,介绍了围绕全生命周期营养及膳食搭配的营养科技志愿服务;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项目办助理协调员田梁,以国际赛事为主线分享了促进国际志愿服务共同发展的联合国UNV志愿服务合作项目;九色鹿城市更新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发起人刘巍抛出了提高生活质量的“生活圈+创新圈”社区建设新路径;长腿叔叔信箱项目创始人李微分享了科技创新助力志愿服务的书信陪伴乡村儿童志愿服务;中国狮子会北京代表处2022-2023年度主任白永强介绍了整合各类社会组织针对社区提供专业志愿服务的“社区服务创新实验室”项目。

“这些机构都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且是有组织化的。但还是需要大量的科技支持和专业辅助。”在专家点评环节,博能基金会理事长、北京志愿服务联合会常务理事翟雁呼吁,科技一定要向善,但如何让志愿和科技结合形成真正的志愿服务共同体,还需要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

博能基金会副理事长、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秘书长零慧主持了专业志愿服务论坛,以“大公益的技术至善链接志愿共同体”为主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团以及腾讯技术公益负责人张艺竞、字节跳动员工公益负责人裴彦钦、新浪微公益总监杨光、爱立信东北亚区副总裁吴立东、华为中国区战略营销部品牌部部长周建国展开对话,探讨如何超越网络和数字鸿沟的专业至善链接跨界合作,形成科技创新与专业志愿服务的同频共振,为建构公共、商业和社会协同共创公益价值的社会服务体系生态供应链注入新能量。

\

活动期间,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还为与会企业代表颁发了专业志愿服务证书。他特别指出,专业志愿服务要通过动员社会志愿者、联合各界力量逐步做大做强,让科技向善在志愿创变中发挥更大效能。

\

活动结束后,专业志愿服务周(PBW)“专业有范儿,志愿友行 Pro Bono Fair”下午还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办了志愿者与残障人士、孤独症青少年徒步活动,志愿者与残障友人携手共进,体悟科技向善之本源,用行动为志愿创变加速。中国狮子会北京代表处志愿服务队、通州乐益融社会工作事务所、酷爱健康项目团队等组织参与并支持了徒步活动。

(编辑:侯程方 作者:admin)

分享到:
版权申明

凡本网注明“XXX(非公益之声)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志愿服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