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重启“以工代赈” 红十字力量助力京津冀受灾地区重建家园

来源:公益之声| 2023-09-15 10:36:53

7月底,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一场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袭击京津冀地区,造成人员和财产的巨大损失,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在紧张的应急救援阶段结束后,尽快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生活成为受灾地区广大群众最迫切的愿望。

8月下旬,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以工代赈”项目在河北省保定市启动,首批试点覆盖涿州市与顺平县共4个行政村。项目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村民参与本村清理、恢复,提供劳动收入来减轻他们的压力;另一方面,支持乡村配置设备设施,助力恢复重建与开展生产,并在更长时间内增加村集体收入,用于开展村内公益事务,使乡村长期受益。

用双手让家园好起来

“家里种了五六亩的桃树,还有一亩多玉米,这次发大水都被淹了。”62岁的刘大妈是保定市顺平县西南蒲村村民,她介绍说,自己家因为这次洪涝损失很大,“大概有七八千块钱。”

顺平县位于保定市西部,属于低山丘陵区。西南蒲村主要经济来源为水果种植,洪涝灾害造成全村80户人家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00多亩。此外,由国家审计署等单位支持建设的7座高标准设施大棚也全部被淹,急需清理修缮。

\

▲图为西南蒲村的一处花卉大棚。

在与审计署驻村干部沟通并详细调研了解当地受灾情况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西南蒲村开启了“以工代赈”试点项目,支持村民通过劳动进行大棚的清理、恢复,按天给予劳动补贴。

听说“以工代赈”项目后,刘大妈主动报名参加,既为家里增加收入,也让村子尽快好起来。“现在每天有100多块钱,干八九个小时,主要是在大棚里清理淤泥、打扫卫生。”

\

▲图为西南蒲村62岁的村民刘大妈参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以工代赈”项目,在大棚中进行清理工作。

审计署驻西南蒲村第一书记刘伟介绍,截至9月1日,已有16名村民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大多是60多岁且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年人。

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涿州市刁窝镇西茨村、佟村与大柳村。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以工代赈”项目支持下,部分村民积极参与清淤、垃圾处理、公共设施建设等劳动。他们之中既有刚成年的学生,也有花甲老人,用自己的双手让家园一点点好起来。

\

▲图为涿州市刁窝镇西茨村村民进行垃圾清理

\

▲图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涿州市刁窝镇西茨村实施的 “以工代赈”项目补贴签领表

在传承中创新

与传统的直接救济的赈灾模式相比,“以工代赈”更强调受灾人员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通过亲自参与家园重建,保护了受益人的尊严,帮助他们提升自立、自救意识,增强了恢复生活的信心。此外,由于自然灾害往往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民众恐慌,“以工代赈”项目还能通过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稳定。

“以工代赈”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红十字运动中,“以工代赈”亦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清朝末年,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之一盛宣怀在治理山东小清河时,倡议“以工代赈”,让灾民参加河工建设,一面兴修了水利,一面将筹得的赈款以工资形式发给灾民。2017年,菲律宾在遭受台风等危机后,多处城市受损严重。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通过“以工代赈”项目为受影响的社区提供援助。不仅改善了社区生活条件,还支持了当地经济的恢复。

此次在京津冀暴雨洪涝灾害受灾地区开展“以工代赈”项目,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助力灾后重建的一次积极尝试。除了传承提供短期工作机会和收入的做法,此次项目还创新性地通过帮助村集体购置设施设备,帮助村子尽快恢复生产,并增加村集体的长期收益。

“在选择村子上,我们多维度去考虑了甄选条件,如村子的受灾情况、人口基数、基层单位的执行和支持度及村民的原生情况。”受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委托,托爱公益事业发展中心负责刁窝镇“以工代赈”项目的具体执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工代赈’项目开展需要大量的沟通和协调,摸清村里情况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有了这次的经验积累,我们的项目会越来越完善。落地的方案也会越来越健全。”

助力乡村长期受益

9月1日,涿州市刁窝镇佟村的玉米地里,一台多功能农耕机响声隆隆,正在为村民张大爷家免费耕地。

这台多功能农耕机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以工代赈”项目支持购置。张大爷说,他自家有三亩多地,今年玉米绝收,损失很大。如今快到了种麦子的季节,洪水退去的庄稼地急需翻耕。

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涛介绍,这批多功能农耕机转向灵活、操作方便,可用于旋耕、播种、除草等。10月份即将进入冬小麦播种季节,这些机器将很快派上用场。

\

▲图为佟村村民张大爷介绍自家的玉米地全部绝收

\

▲图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以工代赈”项目支持佟村购置的多功能农耕机

\

▲图为“以工代赈”项目支持购置的多功能农耕机为佟村张大爷免费耕地

李涛介绍,村里计划未来将这些多功能农耕机出租给个人,每年大概有三四个月的农忙季节可收取租金,获得的收益用来支持村里的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

西茨村有着同样的构想。村支书李大鹏介绍说,“以工代赈”项目为村里购置了6台多功能农耕设备和3台清运三轮车。设备使用后将归村集体所有,可对外租用,收入用于村里困境人群帮扶以及其他公益事业。

而在西南蒲村,“以工代赈”项目支持更换了大棚棚膜、水帘等,同时着眼于未来防洪需要,购买了高压水泵等设备。未来大棚的收益将部分用于村里的养老互助院及帮扶孤儿等困难群体。

“我们重启‘以工代赈’,一是希望让受灾的有劳动力的家庭主动参与家园重建,并通过劳动所得减轻受灾压力;二是希望通过帮扶村庄恢复集体经济,让村庄有更长期可持续的受益。”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赈灾发展部副部长廖玲表示,“也期待通过本次尝试,能够进一步丰富红十字‘以工代赈’的项目经验,把项目复制到更多地区。”

以工代赈项目在河北得以实施,真诚感谢银泰公益基金会、古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心语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河南盛芙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合捷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和爱心网友们的大力支持。

(文:刘长春)

(编辑:贺梦醒 )

分享到:
版权申明

凡本网注明“XXX(非公益之声)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资讯推荐